热点聚焦组图
 











  中国·海南 http://www.hiqyj.com
时间:2019-8-27 14:32:19
来源:
海南企业家报
 


《远古大帝》第二版

前言
 
 
     
   
     
 
冷明权
 


  这是一部由来已久的文稿。初稿于1984年,修改于1985年。以后年年没有停止过继续写作。

  这是一部曾经面世的文稿。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首次出版,许多专家、文艺评论家、党政领导、媒体予以较好评价。

  这是一部还将继续完善的文稿。著名作家、原海南省文联主席韩少功曾问我:“又在构思什么新作?”我说:“尧舜禹时代内容极其丰富,我就不断地打磨这本书吧。”2006年以后陆陆续续增加了六万多字,修改了数千处。本次再版添加了三十多幅插图,力求图文并茂,同时增加了本“前言”及首次出版后一些专家、读者的评论和媒体的报道。为赶在3D电影《远古魔咒》(原名《远古大帝?大舜传奇》)公映时与读者见面,止笔于此时,却感意犹未尽。

  穿越历史源远长河,涤荡岁月落定尘埃,笔触远古文化神韵,三十余载;由青头而不惑而近老年,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思想内涵的开掘、故事情节的拓展、历史厚度的凝聚,现实意义的昭示等等,无不具有重大的跨越。



  创作《远古大帝》的最初动因是家乡的民间传说和毛主席诗词。

  在做群众文化工作时,我曾收集到两篇民间故事:《大舜耕烈山》《落井下石》,分别载于《湖北日报》1984年8月12日和19日。这两篇以舜为主人公的传说与老家的山水民俗有紧密的联系。随州城内有烈山大道,舜井大道,城外有舜井、舜耕田、厉山等,据考证,古代“烈”“历”“厉”字互相通用。随着对舜这个传说人物的关注和兴趣渐浓,读了一些有关介绍舜的古籍,搜集了各地一些关于舜的传说,对照进行比较研究,写了一篇论文《试论随州关于舜的传说》在湖北省1983年民间文学研讨会上宣读以后,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好评。认为舜的故事在我国北方、南方都有流传,唯独在湖北没有听见过。在随州收集到舜的传说,填补了湖北关于舜故事的空白。这篇论文是湖北省从民间文学角度研究舜的开端。专家学者和老师们的鼓励,促使二十多岁的我在舜的故事的开掘上进一步下功夫。

  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的两首诗词又使我对舜从理论的研究引向到文学的创作。一首是《七律?送瘟神》诗中的“六亿神州尽舜尧”一句,把舜从儒家推崇的偶象转变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称赞的英雄,古为今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另一首是《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白重衣。”这是毛主席诗词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力作。构思别具一格,运笔神形皆妙。颂“帝子”之丽质,状“洞庭”之恢宏。逸兴豪情,借古颂今,形象绮丽,韵律悠扬。舜和娥皇、女英及斑竹的神话传说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画卷,对夫人杨开慧的怀念,对友人的答谢,浑然天成,鬼斧神工,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这两首诗对《远古大帝》的创作,无论在人物形象的把握,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等方面都提供了重大帮助甚至创作的冲动。

  也许创作《远古大帝》的初始动机尚有狭隘的“家乡”观念。然而,本书找不到我家乡的任何影子。我按照史书的记载,联系到相关的考古发现,融合各地的民间传说和研究成果,加上我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勾勒而成。我是把舜这个远古的圣贤,与他同时代的英雄、杰出人物一起,放在远古的东方大地来通盘考虑的。既然舜诞生在中华大地,就不应拘囿在某一个省区,哪一个市县的所谓“正统”“真迹”“遗址”等等。舜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



  舜是人,不是神!

  由于年代久远,且当时尚没有可考的文字,尧舜禹时代灿烂的文明建树,酷烈的部落氏族之间的战争,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波澜壮阔的抗争场面,只能通过口传耳听得以世代颂扬。

  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父亲身强力壮,母亲温良貌美,他和许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有个幸福的幼年。然而不幸的是母亲因病早逝,父亲患病眼瞎,性格变得怪戾孤顽,偏听偏信。父亲另娶妻生子后,家庭生活环境急转直下。后母溺爱亲子,对舜百般虐待。舜砍柴、打猎、掘井、挑水、耕种、辛勤劳作且宽厚礼让,童年少年到青年,受尽人间的折磨与艰辛,无论在家还是千里寻乐土或开荒,对父母不怨不恨,“沉泓百尺思亲泪,磨砺千年大孝心。”在家苦岁寒的环境下长大成人。

  舜聪明好学,悟性极强,他跟巫咸学钓鱼、学知识、学文字(应该有初始简单文字)、学草药医术、制琴操乐、习剑练武,长进极快。他制陶易货,更显心灵手巧。

  他乐善好施,克己助人,深受氏族内外人们的亲近喜爱。同许多杰出人物一样,舜的英雄本色,源于艰难曲折的磨炼。即使是上屋抽梯、落井下石、虎豹来袭、明枪暗箭这样的大难临头,舜能化险为夷,仍取决于他的沉稳和机智。当我们剥离其神性的宣传以后,舜的凡人面目就一清二楚了。

  我们把舜放在特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和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客观地叙述舜的成长过程,具体地展示原始初民的“孝”“德”文化,就使人对舜的接位与施政坚实可信,对尧禅让于舜,舜禅位于禹由衷赞美。



  什么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什么是特定的社会环境?

  这是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是个不需要国家,而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史前期的人类经历了数以百万计年头蒙昧时代的缓慢发展,到大约几万年前进入野蛮时代。通过以制陶术为特征的初级阶段到以驯养家畜、裁培农作物、制造砖坯盖房为特征的中级阶段,生产力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冶炼技术的兴起,文字的出现,社会大踏步推进到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我把故事定格在野蛮时代的最后时期——文明时代初时期,即龙山文化时期,大致与荷马史诗的描述相当:逐渐被普遍采用的金属工具乃至武器,精细的陶冶技术,榨油和酿酒,作为饰品的手工艺及各类装饰品,货车和战车的启用,船只的制造和流行,甚或有身份和权力的某种含义……

  舜娶两位妻子作为一种特例,并不否定早已极其成熟固定下来的一夫一妻婚配现象。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和辈分观点的表述,构成了民族和社会制度的部分实质。暂时分配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给各个家庭使用,房产及生产工具的家庭所有,并不说明私有制已经确定,只能意味着家庭经济的兴起并为向私有制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原始共产主义的公共所有的供给分配制度仍是主体现象,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普遍的社会风尚。

  在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关系后,接着是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这一关系,进而排除近亲之间的婚配,这是在家庭经济发展,家庭公社规模的巨大膨胀,直至氏族制度出现以后才真正实现的。氏族制度是几乎所有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共有现象。氏族与氏族结合起来的部落联盟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地域规模、行政层次、管理经验、财富聚敛等方面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国家的形成还有更重要的直接原因。恩格斯指出:“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造成利益阶级集团之间不可解决的矛盾的原因是社会分工。人类在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首先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分工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又带来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两个阶级的分裂。当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共产制家庭慢慢解体,专偶制婚姻相伴出现,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之扩大。当社会向文明时代的门槛继续迈进的时候,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便出现了,社会完成了第三次大分工。贸易的扩大、货币的产生、土地所有权私人占有,社会财富的急骤增加和向少数人的集中,奴隶便大量产生(包括战争中的俘虏)。奴隶被强制劳动与富人的不劳而获,使阶级社会的上层建设有了赖以维系的生产关系基础。那种在没有任何内部对立的社会中生产出来的,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共同生活的、纯粹由他们居住的同一地区中的氏族制度便土崩瓦解了。它是被社会分工和阶级分裂所炸毁的,国家产生了。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突出地表现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从而展示《远古大帝》的历史厚度。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人物形象的定位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主席是把尧舜禹作为战天斗地的英雄来歌颂的。这种观点一改几千年的传统评判。除《尚书》 “有虞书”、《史记》有“五帝本纪”做专章叙述之外,其它古典典籍多有提及或推崇。仅以最有代表性的《论语》为例,《论语》20篇,对尧舜禹的评价和肯定是最高的,在《论语》提到的人物中频率是最高的,歌颂和赞美之真诚及力度也是无以复加的。现随手举出几例:

  《雍也》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众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许多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做事符合仁的境界,直至达到圣贤的程度,尧舜还感到为难呢。作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泰伯》篇中,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孔子说,多么伟大啊,舜、禹虽掌握天下,却丝毫不为自己。孔子说,伟大呀,尧做为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了,只有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浩荡啊,人民不知该怎样称赞他。多么崇高啊,他取得的丰功伟业;光辉灿烂啊,他制定的礼乐典章制度。

  同是《泰伯》篇,“舜有五臣,而天下治”。意思是,舜有贤臣五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

  还是《泰伯》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可批评的地方啊。他的饮食菲薄,却尽量以丰洁的祭品孝敬鬼神;他平时穿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却尽量穿华美的礼服;他住的宫室低矮狭小,却尽力兴修水利,挖沟开田间水道。对于禹,我没有可批评的地方啊!”

  《颜渊》篇,“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意思是,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宪问》篇,“修己以安姓,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全体老百姓安乐,尧舜尚且担心做不到哩!”
《卫灵公》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意思是,“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大概只有舜吧?”

  还有间接颂扬的,如《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时说:“美极了啊,又好极了。”

  《述而》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斯也。’”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声,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什么滋味,说:“真料想不到虞舜创作的音乐竟然达到这么迷人的地步。”

  林林总总,赞扬声不断。每一个评价,都反映了尧舜禹的一个侧面,我在创作中试图在舜进都前以毛主席的评判为基点,而进都乃至接替帝位后,则用《论语?泰伯》篇,子曰:“巍巍呼,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为中心观点的。尧把天下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他们不是孜孜以求帝王位置,不以得到王位为乐,而是重视选贤任能,发挥大臣们的作用,虽然得了天下,却好像同自己不相关一样,不以自己的位置和特权去谋取个人的私利,贪图个人的享受。

  舜在即位前艰苦奋斗,百折不饶,宽厚仁慈,是个励志者的典范;即位以后,又是忠实地贯彻尧“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正确处理民族矛盾的典范。舜不仅是孝德做人的楷模,还是仁爱从政、齐家治国的典范。舜的形象如此定位,是想既符合传统的评价,又能开掘出世人极其关注的现实意义。



  同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是一个载歌载舞,极其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民族。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非常低下的生活水平,他们进行了奋力的抗争,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前仆后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改造大自然的斗争。同时他们也在欣赏着美,创造着美。

  就说我们的主人公吧,舜做的陶器,讲究色泽光滑,饰以新鲜图案,在交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是美的实用性,是创造美的案例。他制琴操琴,用琴叙发心声,用音乐教化人民,把以琴为载体的音乐作为德礼训治的工具。可以说舜是远古伟大的音乐家,用现实的话说,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音乐人。处在生产力相对较快发展,社会产生质的飞跃的前夜,我有理由把《卿云歌》作为主题音乐,因为它不仅有浓重的历史感,而且辞旧迎新、推陈出新的思想是值得重视的。我浓墨重彩描写舜创作《韶乐》的过程,是因为它庄重典雅,符合舜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深深推崇,大加赞美。而流传甚广的《南风歌》则集中体现了舜执政为民的理念与为官境界,值得今人效仿借鉴。

  本着对祖国史前文化的积极态度和真诚的热爱之情,我既立足于又不满足于对远古文化的诠释和推介,而是要借助于文学形象、人物典型、具体情节、将远古的山川河流原野、远古女人的美饰化妆、远古的房屋建筑、远古的工艺用具、远古的音乐舞蹈……以追本溯源的态度,真实地介绍给读者观众,从而提供既古老又清新、既原始又悦目的审美享受。其中有些地方试图粗线条勾勒,用歌舞的形式、散文的笔调来揭示远古人类深邃的文化内涵;有些地方想通过细腻的描写、具体的情节、形象的语言,展示英难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上两种手法都秉承一个宗旨:寻中华民族之根,探传统文化之源,歌劳动创造世界之伟业。
在《远古大帝》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再版之时,写上几句介绍原委的话,少不了感谢同事、朋友、领导对我的支持与帮助,包括出版社编辑付出的辛勤努力,一并表示诚挚的敬意!

  由于水平有限,望高未及高,距创作初衷还有相当的距离。诚愿与专家同人一道雕琢,使之日臻完善。

  欢迎有识之士批评雅正。
 
 
 
 
 

    ·冷明权先生受邀专访[2019-7-16]

    ·日内瓦汽车展(外三首)[2018-3-27]

    ·岛西四章[2018-1-23]

    ·海南石化炼油(外一首)[2017-8-23]

    ·飞机穿过带雨的云[2017-4-7]

    ·微的颂歌[2017-3-21]

    ·和弘陶先生“祝诗友大吉”[2017-2-22]